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13848|回复: 2

义乌一面鼓兰溪船码头!你不知道的“小上海“和”小兰...

[复制链接]

375

主题

1422

帖子

380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00
发表于 2019-4-12 09: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义乌,现在名声很响。有人曾在国外以你所知的中国城市做调查测试,回答大体为北京、上海、广州、义乌。俨然是一线城市。G20杭州峰会前,说有老外给他的朋友这样介绍杭州:杭州是在上海和义乌之间的一个城市。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时光倒溯三四十年,不要讲国外,就是浙江省外又有多少人知道义乌呢?兰溪是与义乌相邻的一个县级市——现在恐怕只能这么对外介绍。
那时,“牛”的可是兰溪。因为当年兰溪被称做“小上海”,地位状如今日义乌。义乌条件最好的千年古镇——佛堂,则称自己为“小兰溪”。
义乌一面鼓
手摇拨浪鼓,肩挑货郎担,“鸡毛换糖”是义乌的符号、象征。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讲述的就是义乌这座城市从鸡毛换糖开始的变迁故事。鸡毛换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文革”后期从事的人数达到顶峰。政策稍微放松了,为生活所迫的义乌人遍布周边地区。只要听到村口巷尾响起拨浪鼓“咚咚……”的声音,孩子们便兴冲冲地拿着家里的鸡毛、鹅毛、牙膏壳(底部是锡的)、鳖壳等去换糖。义乌人带来的除了自制的红糖,还有鱼钩、鱼线、橡皮筋、发夹、针头线脑之类。这些小商品也很吸引妇女眼球。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要杀鸡,义乌人也来得最多最勤。正月里义乌人又带些小鞭炮、小气球来,盯得就是小孩口袋装着的压岁钱。那时候,兰溪的大人们围坐着喝酒,谈论着义乌人把鸡毛收走作什么用(后来知道是好的鸡毛做成鸡毛掸子卖,差的用作肥田)。而我最纳闷的是,义乌人怎么就不在家过年呢?也是后来知道,一个年过下来义乌人一副糖担可赚百来块钱,相当于兰溪一个正劳力大半年的工分。
2.jpeg
兰溪船码头
兰溪地处钱塘之腰,衢、婺两江汇合处,水路上通皖南、赣闽,下达苏杭。民国时期就是一派繁华景象。城内会馆林立,商帮云集,白天茶馆酒肆人头攒动,夜晚江上“茭白船”渔火点点。
上世纪30年代,绍兴一富家子弟偷了家里两千大洋出走,当其父了解到儿子出门的方向是兰溪而不是杭州时,内心释然。觉得再热闹毕竟一个县城,能花得了多少银子?殊不知,这个花花世界十来天时间就把两千大洋用得精光。
50年代末,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开工建设,杭州至兰溪的铁路延伸至建德。兼有电站建设和交通位置多个因素,国家随之在兰溪布局建设铝厂、电缆厂。
据说因招的多是男工,后来又建了以招女工为主的棉纺厂、毛巾厂。此后些年,陆陆续续又建设了农药厂、化肥厂、化工厂、机床厂、汽配厂……至改革开放初,兰溪已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纺织、食品等门类颇为齐全的工业基础,规模为一般地级市难以企及。当年,一般县城如义乌仅一两条百十米长的马路,街上还晒着稻谷、跑着猪,而兰溪已有数万产业工人。
6.jpeg
上世纪80年代,兰溪盛极一时。商品短缺的经济背景和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有着商业文化积淀的兰溪人率先推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创造了名震全国的“兰溪经验”。
企业活力大大激发、产量效益大增。厂长走进中南海汇报经验,产品广告充斥电视黄金时段。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第一批八只股票,其中一只是兰溪的“凤凰化工”,为全国第一只异地上市股票。
兰溪一家国有企业在县城盖了个18层高的三星宾馆“兰江大厦”,从设计、施工到管理团队,皆由香港公司负责。早餐叫早茶,卖的是烧麦、叉烧包等粤式点心,大开风气之先。到兰江大厦吃早茶成了金衢地区台面人物的一种向往和时尚。
“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这句原本因明朝时一位父亲在兰溪做知县,儿子在金华做知府而流传的民间谚语,在整个80年代得到全新的演绎。
就在兰溪风风光光之时,义乌人在走着自己的路。鸡毛换糖,走街串巷,练就的不只是义乌人吃苦的本领,更有灵敏的商业嗅觉和经济头脑。他们发现带去的发夹、钮扣等针头线脑类的小商品很受欢迎,也更有赚头。于是,逐渐地有了专门从事小商品采购和“加工”的队伍,并暗地形成交易集市。
这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萌芽。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农民进城摆摊仍作为“弃农经商”,长途贩运则是投机倒把,不被政策允许。但义乌政府审时度势,不仅没有扼杀,还专门辟出场地,工商税务拿出相应管理办法。水泥预制板作摊,编织布作棚的第一代义乌小商品市场诞生了。虽然场地狭小而简陋,但生意十分红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
回顾这段历史,后来人们一直用女个体户冯爱倩与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之间发生的“争论”,作为催生义乌市场诞生的引子。事实上,市场的兴起源于义乌这块土壤鸡毛换糖的特有经历和义乌人的特质,当然还有谢高华为代表的义乌干部的务实担当。
“兴商建县”,义乌确立了自身发展战略,市场成了义乌经济的龙头。义乌人做生意确有一套。当年兰溪产的“兰江味精”很受欢迎。有趣的是,义乌市场批发到的兰江味精价格要比通过关系从兰溪厂里买到的出厂价还低。
原来,义乌人进货量大,厂家在出厂价基础上还给了回扣,义乌人将回扣一部分让给了进货商,有钱大家赚。到80年代末,义乌小商品市场交易额已居全国前茅。
2.jpeg
上世纪90年代后,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广东、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兴起,一般工业品市场竞争趋于激烈,而当年国人的消费趋向追求的主要是价格低廉,负担重、产品老、机制旧的兰溪国有企业在竞争中越来越失去优势。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兰溪一些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造。在“买到原始股就发财”理念驱使下,义乌人背着整麻袋的钱来买股票,好好地“支持”了一把兰溪。无奈,产权改革不彻底,尤其产品开发上没有大的突破,这波改革只是兰溪“落日的辉煌”。
整个9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兰溪国有集体企业每况愈下,陆续破产、关停、重组。那些年曾坐拥三江之利的兰溪洪水多发、水患频繁,于是一怕下雨,二怕下岗成了兰溪人心头之痛。计划经济打下的观念烙印和骨子里的那份悠闲,又使兰溪人缺失了内生的创业动力。
兰溪经济在做“减法”,陷入历史低谷。曾经多少辉煌,就有多少彷徨。恰恰这时的义乌,市场的集散功能弥补了商品供需端的信息不对称,带动了物流业的兴起。商品极为丰富,价格极其低廉,客商越来越多,人流越来越旺,市场越做越大。
义乌市场五易其址,八次扩展,形成了小商品的海洋。依托市场窗口,义乌人又发展小商品生产加工,形成了丝袜、针织内衣、饰品、拉链等具地方特色的工业,“以商促工、兴商建县(市)”的梦想实现了。那段历史,兰溪、义乌是冰火两重天。
2.jpeg
兰溪噱头,义乌拳头。流传于金华一带的这句民谚,描述了两地的某种文化特质。噱头,乃上海话,含义很多,这里大体上讲的是有花招,言谈、行为能惹人注目,吸人眼球,打动人心。也带有点贬义,似有些哗众取宠。拳头,表达的是刚勇之意。义乌人很喜欢也很认可这个形容,常以戚继光抗倭到义乌招募兵勇来印证。现在“刚正勇为”已被提炼为义乌精神的主要内涵。
有个故事,说20来年前有个义乌人和兰溪人一起坐在一趟列车上,兰溪人里面一件白衬衣,外套一身西服,皮鞋锃亮,虽然不是名牌,但斯文得体,与邻座侃侃而谈,颇有点绅士味。义乌人也穿个西装,估计是新的,还是名牌,袖口上的商标都舍不得剪掉,里面穿着的羊毛背心扣在裤子里,手上拿着皮袋,身上还有些汗臭味。要不是那身名牌西服,就像兰溪人带的跟班。实际上,那个兰溪人是个下岗工人,去杭州找活干,义乌人则是个老板,皮袋里装的全是钱。
所谓噱头,其实也就是一种码头文化,南来北往人交往多了有了些见识,也就容易夸夸其谈。拳头呢,则是艰难的生活条件和经年累月外出奔波铸就的性格。文化不能论长短,就像兰溪的小吃“鸡子馃”和义乌小吃“东河饼”一样。
做鸡子馃很讲究,肉和小葱作馅,在锅里一面皮煎硬后,从上面挖个口把打好的鸡蛋灌进去,然后小心地翻转过来再煎。在温饱都未解决的年代,这是一种何等的享受。东河饼,则太过简单,几点葱花加盐和在面里,摊成一张薄饼,就点咸味,也没啥油,实则也就是外出的干粮。然而,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东河饼,说是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5

主题

1422

帖子

380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00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09: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年沧桑巨变,走的是人间正道。

现在义乌市场经营着180万种商品,在每个摊位停留三分钟,走完市场要一年时间,正向着“买全球、卖全球”世界小商品之都迈进。

改革开放,一日千里,几十年来所创造的财富、带来的变革、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之前数百年。兰溪已不可与义乌同日而语。好在经历了“凤凰涅槃”的苦痛,兰溪工业城市的形象也在重新确立。新时代风鹏正举。义乌、兰溪正重整行装再出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6

主题

944

帖子

271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14
发表于 2019-4-20 23: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