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希望能够独立,但采取什么方法和步骤来实现呢?开始,我也没有很清晰的思路,只在田字格上写了些简单的基本字,无非是“上、下、左、右”之类来教肖肖,这是因循常规的老模式,但我一边教,一边怀疑这样不是太笨拙了吗?一个一个地机械记忆,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独立阅读的程度啊?孩子最开始还有新鲜感,但很快就产生了单调枯燥之感。有好多孩子小时候都进行过识字,但往往坚持不下去,没有进入阅读状态就半途而废了,可能这种方法就是直接原因。运用这种方法孤立地识字,必须经常进行复习,不然就会遗忘,而经常复习,孩子肯定会产生厌倦。怎样才能跳出这少、慢、差、费的旧框子,找到一条适合孩子心理的多、快、好、省的新途径呢? 我在怀疑,在困惑,也在搜索,在捕捉。终于有一天,我捕捉到了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现象。我发现女儿趴在沙发上读书。我很纳闷,因为我知道她有限的识字量绝没达到这种水平,就好奇地走到她身后去看,原来是在背书。更让我吃惊的是:她背得太准确了,从头到尾一个字都不差。
原来,在我给肖肖买的众多读物中,有一本很有意思的小书叫《晶晶的动物园》。女儿曾被这个故事逗得哈哈大笑。我给她讲过好多遍,今天她突然背了出来。而且背得如此清晰、准确。孩子这种记忆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同时我猛然感到我发现了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我一直在尽力寻找的东西。我感到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道理,一种方法,一种暂时模糊的但是只要挖掘、提炼和加工就会很有用的宝物。
我想:如果将女儿所背的字音与相应的字形结合起来会怎么样?也就是说她背哪一个字就看哪一个字会怎样?这样字音和字形的重合会不会很自然地解决识字问题呢?也许可以吧,因为一来可以利用她已有的背诵基础,轻车熟路、自然而然地同识字读书形成一种平滑链接,提高识字效率;二来这样直接地进入阅读状态,可以摆脱孤立识字的枯燥,使成为乐事,又可依靠文章内容的前后联系,帮助识记;三来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将“温故”和“知新”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防止遗忘,并可以使这种防止遗忘的方式轻松、自然、不留痕迹。
我对这种发现感到欢欣鼓舞,于是我决定马上付诸行动。我把这个小故事一句句抄在田字本上,然后我握住的手指,让她一边背诵原文的内容,一边按顺序指着田字格上的字。如《晶晶的动物园》,她口发一个“jing”音,手就指在“晶”字上;口发一个“dòng”音,手就指在“动”字上。依此类推,边背边把手指由左向右移动。在移动过程当中,不允许跳格和错行,我所用的方法就是后来“鹤立快速阅读法”中“先背后认法”的雏形。
我感到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女儿也乐意这样。本来这些汉字对她来讲是一个个黑乎乎的小方块,然而现在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读音,自己的意义,自己的价值,女儿已经能一个个地唤出它们的名字。这对孩子来讲是个多么有意思的啊!
女儿很快就读完了这本书。
结束这本小书之后,我又给她选了另外一套三本很有趣的连环画《昆虫世界历险记》。这套连环画女儿也非常感,但文字太多,故事太长,难以一气呵成达到全部背诵的程度。我就采取分段处理的办法,背一段就将这一段抄写在田字格上,让她指读。这时的女儿只需给她规定指读的任务就行了。我一般告诉女儿从哪一页指读到哪一页,从前往后读几遍,然后再从后往前读。读的时候务必要每个字音确凿地落实到相应的字形上,如当读到“蜻”字,手就务必指“蜻”,眼睛务必看“蜻”,读到“蜓”字亦然,手务必指“蜓”,眼睛务必看“蜓”,这样就使原本分离的音、形,通过眼看、手指、口说的过程达到了统一重合。
那时,我一般是早晨一边做着家务,一边拿出一部分精力女儿,我感到进行得很轻松、自然、顺畅。当按正的顺序轻松指读之后,为了使每个字真正在头脑中过关,还须按相反的顺序来读。当她倒读过程有个别文字读不出来时,我就引导她再按正的顺序读一遍,那么这个字的读音就自然推导出来了。按正的顺序若有某字发生障碍,我就用这个句子本身的内容及前后连贯的启发她,找出这个字的读音来。
例如:仙鹤把饭菜放在瓶子里。当“瓶”字成为障碍字时,就可以提示,仙鹤把饭菜放在什么里了?因为她原来对故事已有整体印象,所以这样一提醒、启发,“瓶”字的读音,就自然地联想起来了,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女儿已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就是说她的那些读物已经能够自己看懂了,里边虽然还有生字,但已不妨碍她对整个内容的理解了。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她的阅读能力,我采取如下一些方式帮助她:当她捧起一本新书时,往往是我指读一句,她指读一句,她有不的字我就把这个句子再重读一遍,当然有时也直接告诉她这个字的读音。因为此时她的记忆力已经明显增强,告诉她以后,再让她把原句重复读一遍,为的是形成整体记忆。有时候我忙于别的事情,就让她先把生字圈起来,我有机会再统一告诉她。这种方式由于是母女共同进行,增加了一种趣味感与亲切感,又使她在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及时的帮助,还有一种游戏、竞赛的意趣在里边,所以女儿对此一直乐此不疲。事实证明,这个效果很好,在一个月之后,她就基本具有看懂图书的能力了。
为了强化她的阅读能力,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一页书,她读一句,我读一句,她不认识的问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她产生了读书的兴趣,而又可以减轻开始独立读书刊时的畏难,同时还可以及时指导她。有一本厚厚的连环画,名叫《小詹姆和大仙桃》,我们就是这样读完的。
过了这个阶段后,我又给她加载,一本书,她读一页,我读一页,不认识的字问我。此时她的阅读能力已基本过关,阅读兴趣高涨,像《动脑筋爷爷》等,不但可以与我合作,自己也能通读了。而且读出了味道,有时读着读着竟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这时我开始给她规定阅读任务,把哪本书读完,或从哪页读到哪页。不认识的字圈起来,或者干脆忽读过去。所谓的“忽读”,就是在句子当中,偶然出现不认识的字,依靠文章内容的前后联系,或根据字形相近,字音就相同或相近的特点,不请教老师而自读。靠这种方法,女儿自己认识了很多字。当然也有个别字读成了白字,像“千里迢迢”,她读成“千里召召”,但毕竟瑕不掩瑜,她可以自由阅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