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后的第二个新年,不能免俗地给朋友们发带有照片的贺年卡。几封国外老师同学的回复中,有几个很新颖的祝愿:“Happy Mothering!" "Enjoy your motherhood!"这个mothering和motherhood都从名词mother衍变而来,前一个是名词做了动词,表示“做母亲”的意思,后一个仍是名词,表示“做母亲的状态”。这两种说法,中文都没有直接对应的方式,只能大致翻译成:“祝做母亲愉快!”“好好享受你做母亲的时光吧!”
人类学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中的差异反映文化的差异。作为人类学研究者,便对文化中的这种差异现象产生了。强调做母亲的乐趣,在当今美国社会属于主流。在缺乏大支持的美国做母亲,并不见得比在中国容易,可是抱怨做母亲的辛苦未必能得到同情。也许是因为,生儿育女乃是个人的理性,为此而抱怨难免遭人侧目。不过,对母亲的肯定和宏扬并非从来如此。十九世纪,西方――尤其是母亲――的角色是为孩子提供的条件和道德规范,保证孩子健康长大并且不会下地狱。二十世纪以来,开始强调的健康,尤其是五十年代以后,们纷纷强调母亲与孩子的依恋,母亲不仅要保证孩子的健康,也要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享受做母亲的时光”也成为主流社会认可的口号。随着二十世纪后半叶主义的抬头,人们开始质疑“男主外,女主内”分工的自然性,而认为社会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社会开始强调父亲在育儿工作中的重要性,并逐步把育儿手册中的“母亲”、“”换成中性的“父母”、“看护人”等词汇。也许,《佳人》变成《父母》,也表示了这一趋势吧!
中国的母亲角色则有不同的轨迹。封建时代的母亲典范如“孟母三迁”、“岳母刻字”,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重要影响作用。二十世纪母亲的角色则充满了政治意义。革命的女性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小家庭和自己的孩子,表达了小我服从更伟大事业的热忱。建国后的模范,为了工作往往照顾不到自己的孩子。广播报纸上的女劳模,因为赶任务在单位加班,孩子高烧没有人照顾,导致耳聋。父母严重的失职成为劳模的先进事迹。这样畸形的年代结束后,曾有一段,女性强调性别的自然差异,做“贤妻良母”成为女大学生的口号。而王东华的《发现母亲》也在社会激起强烈反响。
今天,关于母亲角色,社会上的看法趋于多样化。无论是在“要孩子还是要事业”中徘徊,还是在家庭和社会辅助下兼顾,无论是坦然选择全职母亲,还是把自身发展和育儿相结合,无论是夫妻携手共同抚育孩子的成长,还是单身母亲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对今天的母亲来说,都有很多的道路可以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