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记者通过越洋电话采访到万科王石的时候,这位2月刚从下来的中国协会名誉会长正和他的登山好友万通集团的冯仑等人在忙于大量的基金推介活动。
一项普及度不高的运动聚集了国内最有消费力的群体,在未来能产生多大的利润,目前还没谁能说清。但已经可以作出判断的是,在商业体育领域一直难起波澜的登山运动因为这些财富人物的参与,开始变得更有想象力
当“乞力马扎罗的雪”简化成一种促销符号时,用意已经直白得没有更多的耐人寻味:“让更多有钱人来付费登山。”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在接受采访中告诉记者,由登山协会组织、将在七八月份进行的攀登乞力马扎罗山运动到4月份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几人报名。这些报名者多数有与王石相似的背景和身价。
乞力马扎罗也不是王石的首次登高。1999年,王石把他的一些商业伙伴带上玉柱峰峰顶。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李致新向记者回忆了一下当时整个活动的费用:作为活动组织者的登山协会收入了十多万元,“这的确算不上多,”李致新说,“因为第一次合作,只是成本价。”年近不惑的李致新倚在国家体育总局一间办公室的椅子上,这位当年登上的英雄在算计登山利润时表现出的精明更像一个商人。
2001年7月,王石再次携摩托罗拉A6288登上昆仑第一高峰峰。摩托罗拉的商业形式让这次登山活动的商业性变得格外醒目。作为这一品牌推广的焦点人物,王石后来几次被请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在登山与商战间寻找商人的秉赋,对媒体来说,这足以构成充满情绪的讨论话题。而同样的商业事件,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角度。让李致新等几个职业登山家注意的是,这次在登山界看来“并不算很大”的活动中,几乎汇聚了大人物、大公司、大媒体等所有商业化体育的基本要素。这个启示让李致新们开足了胃口。“商业登山同样能创造神话!”李致新看上去很兴奋。
“其实,登山里面蕴涵商业价值的发现是更早时候的事。”在怀柔国家登山队运动员公寓接受记者采访的前登山协会会长曾曙光先生算了这样一笔账:“60年代,我们国家第一次登珠穆朗玛峰最初是打算和苏联联合攀登,后来因为国家关系问题苏联撤走了他们前期投资,包括登山装备、食品这些东西。这一部分物资就需要我们自己购置,我记得当时政府一次性下拨了70万美元的外汇,登山队到、购买这些用品花去了近35万美元,而这些还只是外汇部分。”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