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塘里“草耙豆”的传说
元末朝廷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蒙古贵族们抢占土地,中原连年灾荒,使得百姓家破流亡,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再加上当时黄河泛滥,给沿河中下游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在一些人有意而为之下,流行着一个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并派兵2万沿河镇压。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人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动起义。
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天下群雄揭竿而起。在这群雄四起之中,有两位枭雄最引人注目,他们是陈汉皇陈友谅和洪武皇朱元璋(当时称吴王),他俩是最有实力争夺天下的对手。这里要讲述的是朱元璋在金华战败逃难途中的小插曲。据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金华之战,朱元璋身负重伤战败而逃,陈兵在后面紧追不舍。朱元璋从金华一路经白沙镇、石埠头逃至岭外与洪塘交界的梓树岭,朱元璋眼看就要被陈兵追上,无奈之下就窜进橡子树丛(洪塘里人称为檡柴),橡子树不知似通人性,还是朱元璋有皇帝星宿,忽然间橡子树枝长高树叶增大,把朱元璋严严实实地遮挡住,陈汉兵寻觅无果,朱元璋遇难成祥。
甩掉陈汉兵后,身负重伤的朱元璋才感觉既疼痛又饥渴,一路跌跌撞撞的来到了洪塘里的菊溪边,看见一位在田间劳作的大伯(此大伯姓蒋名颖,就是浦兰洪塘蒋氏的太始祖)。于是,朱元璋开口向这位大伯讨要水喝,蒋太公看朱元璋可怜,马上放下正在播种的大豆(通称黄豆,洪塘里人把种在田堘上的豆叫田堘豆),就回家拿包扎之物和干粮茶水。在蒋太公回家之时,朱元璋就拿起豆种撒到了田里,并说:“草耙豆草耙豆,不铲也会有”,蒋太公拿了东西立即赶来,给朱元璋干粮和茶水并帮他包扎了伤口。包扎好后,朱元璋道别而去,蒋太公重返田间,找寻豆籽不见踪影,正在疑惑间,远处传来“草耙豆草耙豆,不铲也会有”之声。事已至此,蒋太公别无他法,只有听之任之,过了段时日豆苗破土,长势良好,收成时产量甚高。蒋太公沉思良久,回忆往事“此人绝非池中物,将来定能展翅飞”,只有皇帝才能开“金口”。于是,加紧督促两个儿子勤学文苦练武,以备报效国家而出力。长子蒋铨学会经营管理,次子蒋镛学习谋略武功,兄弟合作成就大业。在兄长蒋铨的财力物力资助下,蒋镛招募团勇日夜操练,投奔明军,杀敌立功,成为一代“大明开国元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