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山
建文帝与皇回禅院
建文帝,明代第二任皇帝;皇回禅院,位于金华山兰溪分区灵洞乡白坑老村村南山凹里,地处偏僻。六百年来,关于建文帝与皇回禅院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至今为人称道。
建文帝
建文帝,名朱允炆,其父是朱元璋长子——朱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不幸病逝。为避免手足间争太子之位,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册为储君。由于朱元璋立孙不立子,引发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强烈不满,伺机夺位。
六年后,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史称其为“建文帝”。为加强皇权,建文帝听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建言,决定削藩。由于仓促削藩,激化了朝廷与众藩王间的矛盾,即给了燕王朱棣可乘之机。
于是,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因朱棣政治手腕及军事才能,远超过建文帝君臣,三年之间,朝廷军队节节败退。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军攻入都城南京,建文帝自此下落不明。
皇回禅院
东山别号皇回山,坐落于金华山脉余支——六洞山东约一千米的一处山坳中,山径盘旋、树木葱茏,十分宁静。山上有一大殿名叫“天王殿”,现又叫“皇回寺”。据古刹住持印觉门徒介绍,殿里的和尚和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最近发现的隐跸处奇迹和殿旁古碑则为这类风闻供应了有力的证据。
从明万历年间史学家史仲彬著的《致身录》发现,“建文帝遁迹至浦江郑洽家,帝匿井中得脱,故井今名为建文井,井在浦江县东25里处。”光绪《浦江县志》称,“从亡者二十二人郑洽焉,”君臣一起隐居兰溪是穿凿附会的。“皇回寺的得名也相当清楚地表明了建文帝曾经隐居于此的事实,回者,即避、转、绕的意思。而光绪《兰溪县志》的记载则更加证明了这一点,“皇回禅院,在县东20千米,有碑记,云:皇回圣迹,肇自前明惠宗,遁荒隐踪于斯……”兰溪东山位置偏僻、地势峭拔,外人很难获悉。
建文帝下落
对明建文帝的着末下落,史书与官方传闻年夜多语焉吉利,但良多都有“非宫中自焚逝世,由地道避难”的说法。 《明史讲义》称,“建文帝焚去世非原形也”。《明史·胡濙传》则云:“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后有密报惠帝踏海去”。《明史·郑和传》则说得更成心思,“成祖(即永乐天子朱棣,他在燕王位上起兵,篡夺了皇位)疑惠帝亡国内,欲踪迹之。”便是说郑跟七下西洋,除扬威天朝的目的,更有寻访建文帝是否流亡海外的任务。
相传,在朱棣破城之日,建文帝欲自杀,但在翰林编修程济等人的苦劝下,他打扮成僧人从宫内地道逃脱,随行者中有翰林侍诏浦江人郑洽。在郑洽的引领下,建文帝一行逃至浦江。
2003年11月,在皇回禅院旁出土了一块墓碑。高1.2米、宽0.55米,上刻“明编修程公之墓”。程公,即建文帝近臣翰林编修程济。以此也可证明,建文帝隐避于皇回禅院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