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32315|回复: 1

兰溪古城格局与历史风貌

[复制链接]

364

主题

1393

帖子

369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695
发表于 2019-9-22 10: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兰溪自唐咸亨五年(674)建县,已有1300余年历史,城东依大云山,西临兰江。据史:“孙吴置三河戍于金华西部,唐咸亨五年即其地置兰溪县。”然而三河戍之记说法不一,多有存疑。《新唐书》地理志云睦州有三河戍。被后人指为建德县的三河。《雍正浙江省通志》建德县有三河而不闻有戍,故存以考。据今人考证,三河戍故地即在今兰溪旧城。
兰溪古城垣始建不详,宋洪遵所著《东阳记》:“城周二里三百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子城周一里三百四十五步。”明永乐(1425)间,城圯于水达七百八十丈重修。其时辟有隆礼门(即现称水门)。明正德七年(1512)又因洪水加重补葺,西门兰江沿垒石为陡岸,并新建南北三城楼,城楼颇为壮丽。至成化间再辟张家码头便门,此外,连同前还有朱家码头、柳家码头便门,以便交通。乾隆、同治、光绪间复有大水冲城墙,故记“堤为城,工石不坚,因其势不能与水抗。”至光绪十三年(1887)志记:城开广二里三百二十三步,周围城身八百六十五丈,今合0.6平方公里。
其旧城城门据《康熙兰溪县志》:城垣旧有西门。东叫上门,南叫迎麾门,西叫溪门,北叫北门。明初上门改安政门,迎麾门改明德门,溪门改清波门,北门称拱震门,并增辟隆礼门,东北边有水阙门,西沿兰江还有三处便门。近年工农路修建下水道时,曾挖掘出宋代东门遗址,并出土宋代门。
清末城有十坊,以一、二、三、四为序。有地名的大小街道二十一条,巷八十七条。
兰溪古城蓄排水是利用天然官塘来疏泄。《万历兰溪县志》:“官塘,县城中,上自馆驿(即现酒厂边)西偏下至北门城下,长五里。”《光绪兰溪县志》:“官塘由南门外荷花塘至北门外三洞桥长二里许,广五十亩,源自大云山,出水阙门,入后山溪,城中诸水纳焉。”后山溪实为一条城壕,沿东一段古城沿后山而筑。
三塔二浮桥为兰溪古城之景,三塔均为清光绪十三年重建:一在东门大云山上,名能仁塔,初建于宋,九级十一丈,顶有小塔六级;一在南门塔山,名同仁塔,七级六丈四尺高,塔顶小塔三级;一在溪西圣罗山(即排岭)名辅塔,七级高七丈。
二浮桥,一自西门码头跨兰江过中洲至溪西,名悦济浮桥,始建于宋熙宁年间;一于南门外塔山下跨婺江至马公滩,称南门浮桥,建于光绪年间。近年能仁塔及悦济浮桥俱已重建。
古城历史风貌
兰溪市境内物产丰富,民情淳厚,商业贸易远在唐代已渐兴盛。元王奎《重建州治记》中有云“乘传之骑,漕输之楫,往往蹄相靡而舳相衔。”始建于南,刘宋泰始二年(466)的横山灵源积庆侯庙,庙门有联云“日对千舟竞发,夜照万户明灯”。均为当时写实之作。
南宋时,因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兰溪地处都城上游,为上通闽、广,下达吴会的水路交通枢纽,因之更趋繁庶。据《武林旧事》(周密撰1232-1298)兰溪名酒“瀫溪春”南宋时即已盛销临安。
县内嵩山婺州窑遗址出土的各种北宋影青瓷器,实为龙泉青瓷之先声。香溪密山南宋潘高氏墓,出土之棉毯,据考证为我国最早之棉织物,于此也说明兰溪是时商业、手工业之兴盛。
据现存有关商业活动之文物考证,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督抚二院宪禁碑》载:“踹坊工人罢工事件”,此时兰溪已有十七家踹坊,工匠达三百余人。踹坊系染布工艺流程中最后一环,为染坊之协作单位,以此推算,染坊工匠当不止此数,而经营棉布绸缎之商店人员势必更多,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本市商业景况之一斑。
明末清初,兰溪商路已四方辐射,客商云集。当时外国使臣及商民在福建泉州登陆赴京都者,兰溪为必经之地。康熙三十年,琉球国使奉命入贡,经邑卒,因葬此。可佐证。
本籍人士亦善经商,如诸葛、永昌、游埠等处,自成一系的药商,业务技术精湛,资力雄厚,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远至港澳南洋。清初,在江苏扬州的兰溪商人,就建有兰溪同乡会馆,当时以一个县的旅外人士,建此相当规模的会馆,尚为数不多,乡名士李渔在此题有一联:
一般作客,谁无故土之思,常来此地会会同乡,也当买舟归水;
千里经商,总为谋生之计,他日还家人人满载,不虚骑鹤上扬州。
相传在明末清初,本县财逾百万两白银之殷商富豪已经辈出,在城内有“赵百万”,杨塘有“杨百万”,都拥有相当规模的店铺、作坊、典当作为商业资本。据史志记载,明正统四年(1440)赵澶曾出谷1100助赈,亦足说明当时邑人之富有。至清末民初,兰溪之富商巨富,有“四龙”、“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之名目。“四龙”为严盛隆、祝裕隆、曹德隆、柳广隆;“四大金刚”为严、王、柳、祝四姓,其余殷实商户,不可胜计。
《康熙金华府志》:明代金华府属八县,共设三驿二所,三驿是金华双溪驿,兰溪瀫水驿,永康华溪驿,二所是金华递运所,兰溪递运所。三驿二所每年支出水夫,马夫及修造船只费用共银4753两6钱5分,其中兰溪支出2852两1钱9分,占总数的60%。清初三驿每年支出银2496两9钱3分,水驿需1499两9钱3分,也占总数60%,驿运除公差外不乏商船商货,还在兰溪县和香溪镇设有课税局。
各帮客籍商人因得兰溪天时、地利、人和,定居者皆多发迹。为图谋联络商谊,保护商帮之自身利益,纷纷出资筹建同乡会馆(所)。清康熙四十八年(1909),福建商人就兴建有“天后宫”即“闽商公所”。乾隆十六年(1751),江西商人兴建“万寿宫”即江西会馆。三十一年(1766),徽州商人兴建新安会馆,以后又兴建了新德庵,新安阁,除此以外,还有江南、越郡、四明、义乌、东阳、永康会馆的建立,会馆数目之多,建筑规模之宏大,艺术风格匠心独运,足见兰溪商业发展是时已具相当规模,资财魄力之大有客观,亦为浙江省中西部各县所罕见。
清康熙壬子(1673),重修《兰溪县志》载:邑民为业,远而业商,或广或闽,或川,或沛,或苏杭,或南京,以舟以载者比比也,近而业贾者,或货食盐,或米谷,或木材,或酒醋,或鱼肉,或布帛、杂物,肆而居者籍籍也,此外又有假货以取息,负担以糊口。
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金华知府吴县严茶在嘉庆重修《兰溪县志》作序云:“兰溪为浙东要会之区,其山川之秀异,物产之华腴,户口之殷繁,人文之奇玮,甲于婺郡”。
清咸丰三年(1853),清廷为了筹措军饷,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择商货要地,设局卡抽捐1%,称为厘金。鉴于兰溪为东南七省粮、油、土产、药材及洋广百货集散之地,商品进出口之咽喉,在县城迎春巷张三阜祠设厘金总局,在费垄口、马公嘴、大阙口,分置卡船,曰上卡、中卡、下卡,至今这些地区,有的仍卡废名存。
如上述史料可见,是时兰溪已街市喧腾,声名甚盛。
以至清末民初,兰溪已是城区十里,沿江码头36处。大清银行在浙东各县首设于此。
民国二十年间,兰溪“蓬船停泊,常有数千”(民国十九年(1930)《浙江省航政概况》)。白昼沿江帆樯林立,码头人声鼎沸,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夜晚城厢灯火辉煌。溪边花舫,城弄茶肆,笙歌不绝。
商贸经济的发达,也促进了兰溪文化的繁荣。沿江花舫的丝竹弦乐,城隍庙的百戏杂耍,稠洲戏院、江南大戏院的连台好戏,日日戏曲,夜夜笙歌,构成了昔年兰溪颇具特色的一幅民俗风情画。
浓郁的商贸文化环境,在培育了兰溪特有的花舫赏乐、庙会斗台、酒楼神聊、花园笼鸟等休闲文化的同时,也哺育了诸如书法家柳屏山、郑止斋,画家钱企石、汪慎生、向镛、夏家丞、吴文质、孙秉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近人郁达夫早年旅兰曾有“红叶清溪水急流,兰江风景最宜秋。月明洲畔琵琶响,绝似浔阳夜泊舟”之绝句。《民国浦江县志稿》有:“进入兰溪如入宝地‥‥‥,俨然为东南一大都会也”之语,外地人士之看兰溪亦如此云。
清光绪八年(1882)城区商办民信局有四、五家之多,商业信息频繁。电报技术引进我国不久,兰溪因商务之重镇,辟上海至杭州至绍兴至兰溪至衢州电讯线路,金华八县仅此一家。是时,沪杭信息,金华等县均仰赖兰溪。兰溪不但是水陆交通枢纽,还是商业信息中心。
民国已还,兰溪仍为浙中商业经济之中心,商品集散之重地,江西之夏布、磁器,福建之烟叶,安徽之生漆笔墨,川广之药材,均经兰溪转口。民国十五、六年间,上海金融业及棉纱、棉布、百货、南北土产市场套汇,浙江汇兑,除杭汇外,即推兰江俏俐。兰溪银钱业发达,有穗茂、宝泰、豫泰、瑞亨、源亨、裕通源、同亨源、鸿裕、泰亨、万亨、义源、聚亨、义和等十余家。金、衢、严三府旧属各县,甚至皖南屯溪之商家,均仰求兰溪之头寸,钱庄账面达400万银元这巨,金华府行家批售商品价格往往用“照兰发兑”为号召,以兰溪马首是瞻。
民国十七年城区有典当4家,米行86家,参行6家,柴炭行43家,京货栈4家,竹木板行16家,钟表店3家,水果店24家,绸布店12家,衣庄15家,帽店6家,袜店16家,磁器店11家,南货店25家,广货店22家,油蜡行23家,酱园14家,烟店28家,五金店17家,鞋店31家,木器店17家,竹器店15家,漆器店12家,火腿栈6家,糖行2家,茶叶店9家,铁店36家,印刷店8家,纸箔店4家,裱画店8家,爆竹店8家,桶器店11家,书店5家,煤油公司支号3家,缸窑店3家,纸店7家,花粉店3家,肉店51家,笔墨店3家,镶牙店4家,桂圆店6家,棉花店3家,纸烟公司支号4家,丝线店18家,皮箱店5家,雨伞店3家,成衣店32家,刻字店3家,照相馆2家,酒店111家,茶馆116家,面馆16家,理发店54家,饭店28家,棺材店6家,作店14家,浴堂1家。其中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兰溪代理处协和号,美商美孚火油公司兰溪代理处源丰震号,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兰溪代理处和丰号,上海商务印书馆兰溪发行所,世界书局兰溪分局,均为上江各县中兰溪所独有。
民国二十年前后浙赣铁路建成,浙中交通,经济中心逐渐移向金华,商贩部分改道,但兰溪地处衢、严二府之中,皖、赣、闽各省与浙接壤处所,又以水路取道兰溪为便,故商业尚不致一落千丈。商人负贩仍分四路以衢县、常山赴江西为一路,经衢县江山赴福建为一路,经建德、淳安赴安徽为一路。经建德、桐庐、富阳或金华、义乌、诸暨、临浦、萧山赴杭州、上海为一路。外地货物运输,如英美火油公司之油类运兰,仍从苏州内河至杭州拱宸桥闸口,出钱江达兰溪而不假铁道。
据钱江轮船公司史料:铁路通车后,该公司杭诸线业务骤减,但杭兰线营业并未下降。
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民政府实验部、国际贸易局主编出版之《中国实业志》将兰溪与杭州、宁波、永嘉、绍兴、嘉兴、吴兴列为浙江七大商埠之一。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兰溪实验县资料,各业商店概况统计,全县共有行业95个,商店1739家,店员人数6344人。城区最多计1033家,占60%,游埠212家,永昌95家,诸葛80家,水亭65家,溪西57家,女埠43家,马涧34家,洲上26家,万坛20家,其余为桥头、香头、石渠、殿下均不及20家,殿下仅4家。
全县商业资本为1350862元,以绸布业130690元占多数,占总数的10%。典当业110000元次之,中药业91620元又次之,南货业89500元更次之。全县商业营业总额10477303元,为资本额的10倍占全县营业额13.6%。次之粮食业营业额1317217元,占全县营业额12.7%,为其资本额的19倍。资金周转最快的为油业,年营业额1266197元为其资本的69倍。兰溪油业经营灵活,业务繁盛,仅柏油一种素有“兰十万”之称,所谓兰十万者,即本县及邻县所产柏油,每年由兰溪运销于他埠为数为下十万担,举此一端其余可知,加之川、鄂桐油运销东南内地亦汇萃于此,其数额亦极可观。
浙东各县多产药材,因兰溪交通舍不得多集中于此。是时亦为唯兰溪独有药材行,甚至闽、赣、皖南需用药材皆仰给于兰溪。本县习药业者,亦较各业为多,其总数约在五千人以上,至今凡浙东各县药商,兰籍实居多数。于此可见本县药材业之盛况。至于参燕业每年营业额亦在二十万元之谱。
南门外大街(今自由路)、南门溪滩,粮行、米市架林立,鼎盛时期年粮食经营量达一百万石,各地驻兰山水客办庄不下数十家。故此兰溪由于经营历史与购销关系等特殊条件,在商业经营上仍为浙江省金、衢、严三府所属各县之冠。
抗日战争事起,沪杭沦陷之后,海口封锁,工商业内迁,本县成为跑“三墩”(余杭与杭州交界处),与沦陷区进行商品购运的集中点,湘、赣、皖以及四川、贵州等地,均转向兰溪办货,一时城区偏街僻巷亦店铺林立、贸易行、 采办庄比比皆是,各类商店总数,约在二千户以上,此为兰溪商业史上之畸形繁荣时期。
民国三十一年(1942)五月,日军侵占县城,城内工商业户大多向松阳、遂昌、龙游、以及安徽歙县、屯溪方面疏散,城区在日伪统治下,市况寥落。据民国三十二年(1943)伪县商会登记资料,各行业商店316家,商业活动集中于政府控制区之厚仁,游埠等市镇。游埠花纱布市场,每年上市土布近五十万匹,厚仁米市每天成交量恒达二、三百担。
民国三十四年(1945),县城重光,是年秋,值农田年岁丰登,人民久经战乱,喜获升平。政府又明令免征田赋一年,城乡经济复苏,商民竞相回城复业,翌年年终盘存,各业商号大多利市一倍而笑逐颜开。据民国三十五年二月县商会办事处报告,县城重光后半年,已登记商店939家,城区商店总数,包括未参加商会的小型商店及非商会会员行号在内,约计1300户左右。
城区经营市内电话公司,装机达430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138

帖子

41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19
发表于 2019-10-6 17: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