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45591|回复: 0

兰溪古县城到底在哪?且看本土文史大咖怎么说……

[复制链接]

377

主题

1433

帖子

38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38
发表于 2020-2-6 17: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hpvista 于 2020-2-6 18:11 编辑

    漫谈兰溪古县城城址陈星兰溪于唐咸亨五年(674)建县,迄今已1340余年。《兰溪市志》载:“唐咸亨五年折金华县西三河戍地置兰溪县”。元代学者吴师道《敬乡前录序》云:“兰溪汉隶会稽,后为三河戍,唐咸亨始置县。”明章懋在正德《兰溪县志序》中云:“兰溪自唐咸亨始为县,历宋元迄今八九百年。”但唐咸亨建县以前三河戍究竟在何地,唐时兰溪县治在何方位,史无明文,今建德市原来有三河乡,今为大洋镇三河村,据《建德市地名志》云:“宋时置戍”。有说县城原在香溪的,有说在古城山的。古城山在县南二十里,《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四周环山,山脊有城址,周二三里,出处如门。”有说在衢江边某处,因洪水致衢江改道而堙灭无闻的。遂令数百年以来诉讼纷纭,莫衷一是。
46.jpg
古城墙(王恩贶摄)图中小图为水门码头拱门。(阎寿根摄)

其实兰溪古城在何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察。
城墙。县城不一定有城墙,但城墙是县城的重要标志物。兰溪古城垣始建不祥,宋洪遵所著《东阳记》云:“城周二里三百二十步,高一丈五,子城周一里三百四十五步。”按古人一步相当于今人走两步,约合1.6米。元至正十年(1358)即韩林儿龙凤四年,朱元璋遣胡大海经略江南,十月胡大海攻婺州不克,退回兰溪筑城自守,隆礼门城门即辟于此时,改东上门为安政门,南迎麾门为明德门,西溪门为清波门,北门称拱宸门。因时间仓促,修筑欠固,明永乐十四年(1416)城圯于水达七百八十丈,其后重修,至正德七年(1512)始修葺沿江城墙,城西沿江岸垒石为陡岸,上为女墙,新建南、西、北三城楼,颇称壮丽。至成化间再辟张家码头便门,此前后还有朱家、柳家码头便门之设。其后因沿江部分城墙屡毁于洪水,历代都有修整。前些年云山路修建下水道时,曾挖掘出宋代东门遗址。此可为宋代兰溪县城即在今兰溪旧城的明证。
34.jpg
民国22年(1933),从大云山上眺望兰城。(翻拍于1933年《旅行杂志》)

学宫。鲁迅说孔夫子与中国老百姓关系不大,故民间并无孔子信仰,不比佛道寺观,可以遍地开花。孔庙或称圣庙,由官方修建。一般一县一处设在县城或近侧。北宋崇宁年间,奉诏于东门外孔庙建县学,故又称学宫,历代有修葺、重建,址在今云山小学校园。孔庙始建年代,史无明文。清顺治时朱之锡《重修学宫碑记》云:“学庠圣庙,肇自李唐,至宋崇宁中始即庙建学。由元历明,递有修置。”虽然朱之锡去唐已远,但当时文献、碑记或有尚存,朱之锡说孔庙“肇自李唐”,其言必有所本。此亦可作兰溪古城即在今云山街道旧城之一证。县署。县署为一县的行政中心。兰溪县署不知始建于何时。兰江街道延安路原县政府旧址曾有明王世贞于万历辛巳年(1581)所撰《兰溪县治厅壁记》碑出土,吴门周天球书丹,长洲沈幼文刻碑。又史载:
北宋宣和三年(1121)正月廿八日,方腊农民军攻克县城,捣毁县署。

7.jpg
民国元年(1912年),兰溪县城内城隍庙。(沈弘提供)
城隍庙。城隍庙一般设于县城中心位置,也为县城标志之一。兰溪城隍庙在今延安路小学址。兰溪城城隍庙比较有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苏知县罗衫再合”一则,就说到兰溪城隍庙的故事。然始建莫考,史志载北宋崇宁四年(1105),县尉陆和中主持重建城隍庙,明洪武又重建。往时曾见城隍庙前路面铺有残碑,上有崇宁、洪武字样,可见所言不虚。浮桥。宋范锷《悦济浮桥记》云:“悦济渡在邑西门外,固无浮桥。”熙宁五年(1072)县人江衍始设悦济浮桥66节西门外,至今兰江浮桥仍以悦济为名。
35.jpg
民国27年(1938),兰江上舟楫相接;江岸码头相连,商铺林立。(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至此,清至北宋的兰溪县城址在哪里已无疑义,然唐代县城址尚无确证,不妨再找找旁证。东峰亭,唐贞元十七年(801)十一月,县令洪大逸,字少卿,携俸钱二万于大云山东峰建东峰亭。东阳冯宿为作《兰溪灵隐寺东峰亭记》云:“洪君导予以邑之胜赏,于是有东峰亭之游。背城之闉,半里而近,初届佛刹,刹之上方而亭在焉。”注意这里所说的半里而近是指县城东门与佛刹灵隐寺址之间的距离。寺址在今兰二中校园内,方位明确,可证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兰溪县城所在。然上溯至咸亨五年尚有一百十余年,兰溪县城址史无明证,但仍有旁证可寻,即上述的佛刹灵隐寺。灵隐寺创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5)初名招贤寺,应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据《资治通鉴》《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武则天天授元年(690)七月,武则天紧锣密鼓筹划称帝,“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天下。”即将《大云经》颁于天下各州,诏令每州建大云寺一所供奉宣讲《大云经》,为武氏称帝广造舆论。天下各县也仰承风旨,竞相构造,或改旧寺为大云寺,兰溪招贤寺即于是年改称大云寺,至唐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大云寺改称灵隐寺,至宋大中祥符年间更名圣寿教寺,屡有兴废,至1987年拆毁。大云寺之称时间虽短,大云山(又名大寺山、西横山、挂榜山)却因大云寺而得名,一直沿袭至今。明徐与参有《游大云寺》诗传世,请代女诗人郑氏味余有《圣寿寺拈香至极乐蓬小憩》诗云:出郭不数步,山水清且净。城东有古刹,自昔称名胜。巍巍大云山,隐隐闻钟磬。我来礼如来,到此肃然敬。旧说圣寿教寺山门旧有“大云山”额,故俗又称大云寺。其实一般寺庙山门不会以山名书门额,应该是大云寺之讹,或者大云寺改名后将寺改为山也有可能。此可作为兰溪古县城自建县之初即设于今云山街道老城的一大明证。元王奎《重建州治记》云:兰溪“其地当水陆要冲,南出闽广,北距吴会。”考之古城山、香溪诸说,均不相符,故不足为凭。再如衢江改道说,南朝刘江泰始二年建州刺史经横山潭覆舟而亡,次年勅建灵源积庆侯庙于横山东麓,可见南朝以来,衢江并无大的改道。
那么唐代咸亨五年之前三河戍就是后来的兰溪古县城吗?这还是有疑问的。今查《新唐书.地理志》云:睦州新定郡,治雉山,万岁通天二年(697)徙治建德,县六,有三河戍。同书又记载:兰溪,咸亨五年析金华置,有望云山、大家山。而《严州图经》云:三河戍在睦州建德县南六十里。由此可见,三河戍点与兰溪古县城址本无关涉,原是二地,但是三河戍戍点与其巡逻检察范围不是一回事,其范围包括今兰溪市大部分。据《隋书》《旧唐书》记载: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后废建德、太末、丰安三县入长山县(后改名金华县),一直到兰溪建县后的唐高宗永淳二年(683}才复置建德县,三河戍仍划归建德县。几十年后诗人刘长卿还写过一首《酬李员外从崔录事载华宿三河戍见寄》的诗。所以说“析金华县西三河戍地置兰溪县”一说也于史有据,只是把三河戍戍所与兰溪县城址一直搞混了。今兰溪市区距建德市三河村不过二十多公里,如果说唐咸亨时同时有两三河戍,也绝无此理,可以豁然开朗。
33.jpg
兰溪城区。(郑国藩摄
兰溪古城位于三江之汇,为衢、婺之门户,杭严之屏蔽,大云山、青龙山(即金钟岭)回环左右,山河襟抱,综合了堪舆学上的飞龙饮水、金凤归巢之形。城以海拔1300余米高的金华山主峰大盘山为祖山,以金台尖为来龙,具山林川谷之美,层峦朝拱,气象尊崇。城内又以天福山作为来龙的结穴,实际上起到一种内聚中心的作用。颇具古代哲理、历史、人文、美学、地理、水文、生态、景观诸方面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珍视和守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