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hpvista 于 2021-5-14 16:33 编辑
太阳岭古道,南起源东乡洞井村,经阳郑,沿磴道直通到岭背,过界云亭、飞云亭、平头桥,北止梅江镇太阳岭脚村,是旧时浦江通往金华的主要驿道。1800年前,人们逢山开路一把掐在“8”字段的金华山中心,在太阳岭上靠双脚走出一条最近的路,487阶磴道盘空,与山平行盘旋而上。 最近阅读了一篇文章《寻访太阳岭古驿道》,萌生了前往探访的念头。到曹宅潘村后,沿潘石线一路到北山脚下,约行二十多公里,就来到太阳岭脚下的源东乡阳郑村。 阳郑村是安静的。如我们般的外来者鲜少,停靠路旁外地牌照的车辆也多是归乡团圆的务工者。在村民郑伯的指点下,很容易就找到了古道的入口。 阳郑直通太阳岭背,磴道绵延数里,是古道上最具特色的一段。古道均用青石板铺成,缝隙里长满了野草,空气中散发着脉脉的芳香。古道行人很少,只有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鸣唱。 这才没走几步,竟有些喘,平时锻炼得真是太少了。好在一路坡度较缓,也算是给我们这些“肥宅”一些安慰吧。 拾级而上,变幻的是移动的风景,不变的是那刻满沧桑青青的石阶,略带光泽,像是在跟人们诉说它曾经的辉煌…… 古道的历史,要往前追溯到东汉年间,据《浦江县志》载,该古道“建县就有”,浦江是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建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郑伯告诉我们,古道当年相当繁华、行人络绎,童生赴金华府考秀才,来往公文私信传递,民间百姓串门走亲戚,都必经此道。解放初期,太阳岭背上还开着馄饨摊、面摊、茶店等四五家店面,供过往行人、挑夫落脚休憩,来来往往,时有数百人。 在战争年代,太阳岭这一天然屏障,也曾为百姓的平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1942年5月21日,日军占领浦江县城浦阳镇,次日离城进犯金华,在太阳岭一带为国军49军105师堵击,一部分日均驱马涧犯兰溪城,一部分则退回浦阳镇,因此,太阳岭一役有效阻止并拖延了日军进犯金华城的步伐,是太阳岭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页。 但是上世纪70年代,潘石公路建成通车后,就没有人走这条道了,加上无人上山砍柴,草木越长越密,古道也就慢慢被淹没了。 曲径通幽是古道。上山后的路越发难行,一步一喘。走着走着,竟发现有一座飞云亭,从远山上俯瞰,飞云亭有“万绿丛中一点白”的点缀之美。可惜,飞云亭虽在1982年修缮,但多年荒废,已破败不堪。 在飞云亭上方数十米处有一块大石,石上有像是被牛踩过留下的印痕,故民间称其为“牛脚印”。石头泛着青苔,石上一牛一仙、一大一小两个脚印传说是仙女与神牛飞天蹬地所留。 过飞云亭大约一公里,就到了临近岭脚村的桃林,踏过桃林尽头的一座平头桥,太阳岭古道之行,也就走到了尽头。 不少古人对太阳岭青睐有加。元代名人柳贯“南北两岭我中居,出入堡塞险且遇。”南宋钱奎《太阳岭》诗云:“鸟影空中度,雷声涧低闻。” 曹聚仁曾对太阳岭古道还有这样一段告白。他在《金华另一半》中:“南行金华,我总坐在太阳岭背上,望最后一眼,从金华回来,一爬到岭背,就伸着头来找寻我们故乡。” 的确,曾经背井离乡的古老身影渐行渐远,唯有那绵延数十里的石板路,静静地躺在那里,用亘古不变的姿态迎接今日故地重游的后人。 在这条绵延数里的古驿道上,具备了幽洞、古井、厅堂、民居、老街、古树、拱桥、清泉、小溪、驿道、关隘等十多种自然、人文景观,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旅游风景线。 斜阳古道有瘦马。太阳岭古道,它虽然仍然沉默着,但从这里散发出来古商、古隘、古儒的余韵,始终与天地共存。 参考文献:《金东古村落文化地标》 图 叶帆 编辑 黄紫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