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3898|回复: 0

千古风流桃花坞

[复制链接]

244

主题

500

帖子

152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25
发表于 2019-4-3 1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绯桃潇洒压春华,碧坞参差近我家。雷雨忽垂瀛海实,风霜不落武陵花”。任过明代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谥文襄的兰溪城南桃花坞人唐龙(1477—1546),在《桃坞寻芳》中如此描写桃花坞景色。

    作为古代兰溪八景之一的桃花坞,因旧时遍植桃树,一到春天,桃花满坞,成为春游胜地,其名声一直在在兰溪人中传颂,凡是兰溪人或多或少地听到过发生在这里的一些历史和人文故事。

    3月12日下午四时许,我和文友冒着菲菲小雨,特地来到了老城这个富有诗意的地方,去实地感受她千年的风雨,千年的风韵,千年的风流。

    据《康熙兰溪县志》载:“四坊,南门城外,傍城临河,东鄰一坊,中贯前后两街。桃花坞巷,东南达大云山脚,北通外城街”。它西连尚义堂巷,南有叶家巷,东通眠狮洞,呈西北与东南走向,离兰溪的母亲河兰江不过百多米之遥。

    我们走在这夹杂着现代化建筑和显现着斑驳、沧桑的的古民居之间,在高低错落的屋檐下,看着从檐头上落下的雨水,听着或短或长,或大或小的雨滴声,去追寻她的脚步,去找寻历史的记忆。

    兰溪水亭乡生塘胡村的始迁祖胡凤,晋代任东阳郡太守,他把家安在了桃花坞尽头大云山。在任左散骑常侍辅国大将军、太傅期间,觑暇回家小住,在春雨绵绵中,领略云山景色,观赏一坞芳菲。之后,胡凤徙居现游埠镇寺基村。东晋义熙二年(406),舍宅建和安寺。

    胡凤也不会想到,当年的这一义举,会在中国的绘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了晚唐时,和安寺出了一个诗书画三绝的“孤云野鹤”的高僧贯休(832~912)。 贯休博学多才,《唐才子传》称赞他“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学问丛脞。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乐府古律,当时所宗……果僧中之一豪也。后少其比者,前以方支道林不过矣”。贯休善于画。《益州名画录》评价为“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善草书图画,时人比之怀素、阎立本”。蜀翰林学士欧阳炯说他“唐朝历历多名士,萧子云兼吴道子。若将书画比休公,只恐当时浪生死”,他画的十六罗汉图,惊天地,泣鬼神。

    到了唐代,诸葛镇菰塘畈村方氏始祖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人),也慕名来到了桃花坞。

    方干才华出众,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但因缺唇,容貌丑陋,一生坎坷。再加上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这一年的冬天,方干在朋友的陪同下,白天,雪夜,对月赏雪,饮酒吟诗,流连于兰江边,留连于大云山,留连于桃花坞。有他赠给朋友周处士《书桃花坞周处士壁》诗为证:“醉吟雪月思深苦,思苦神劳新发生。自学古贤修静节,惟应野鹤识高情。细泉出石飞难尽,孤竹和云湿不鸣。何事懒于稽叔夜,更无书札答公卿”。

    冥冥中似有天意。过了数百年,方干的裔孙方元若迁居到了兰溪桃花坞。

    方元若(1073——1142),字允迪,号少川,又号华石,谥文襄。宋元符庚辰(1100)登进士。初授河东令,宣和癸卯(1123)擢监察御史,建炎初累升刑部尚书,随驾南渡。绍兴癸丑(1133)乞归林下,居兰溪桃花坞。

    方元若到了桃花坞,身心得到了放松,平时寄情于书画,放情于山石。见洞源山险峻、优美,遂投巨资,建起了书院。以自己的号“华石”为名。一时,当地士子慕名前往学习,成了兰溪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二所书院。绍兴丁巳年(1137),方元若游衢州江郎山,经过诸葛菰塘畈,爱其景色明丽,遂将家迁于此。

    从方元若迁居菰塘畈后,几百年来,方氏子孙遵循始迁祖的良好传统,重视教育,从宋至清建了八所书院,仅进士就出了十五个,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这在兰溪的历史上都是无出其右的。

    到了南宋,掌宫廷宿卫及侍从的从三品大员光禄寺大卿潘杲退休回到老家兰溪女埠下潘村,之后,也来到了城南桃花坞,在此安度晚年。

    说起这个潘杲,与方腊却有一事相牵。潘杲(1088~?),字雉鸣,女埠下潘村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历官光禄寺大卿。为人刚直,不合于时,士大夫皆称其贤。北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波及兰溪,当时兰溪大姓唐氏先祖唐尭卿和厚仁胡胡氏先祖胡本初纠集义兵,捍卫乡井。方腊兵败,和手下亲信被解京都审理,其党羽诬二姓实同为乱。朝廷廷议后,决定发兵对二村进行屠戮。潘杲竭力辩护,愿以自家百口性命相保。唐胡二姓几千口不仅由是获免,而且还获得朝廷奖赏。唐尭卿授成忠郎,胡本初授忠翊郎。

    潘杲的儿子潘慈明(1133~?),字伯龙。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仕江州知府,秘书丞,荆湖南路转运使。其文词、议论亦卓然可记。徐畸、吴师道等称其为吾乡名士。

    1966年,在香溪公社密山大队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了一条完整的棉毯,轰动了整个兰溪城乡,引起了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

    棉毯是潘慈明妻高氏的随葬品。棉毯细密厚实,正面缀81枚铜钱,作连环方胜状,是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棉纺织品,较元代初年黄道婆从崖州(海南岛)带回棉纺技术早了100多年,充分说明了兰溪地区早在南宋时期棉纺织业技术的发达。

    南宋末年,元大司徒陈萍之父陈自中从温州永嘉青澳来到了兰溪,在城南桃花坞购买了房子。他的到来,演绎了一个家族长达百多年的风云历史。

    陈自中(?—1276),字与可,原永嘉人,丞相宜中弟。入赘甘棠乡杨家(今赤溪街道杨家村)。咸淳四年(1268)进士,由郡司马擢太常寺丞。德祐二年(1276),蒙古军入浙,以行军司马提兵扼守分水关,食尽援绝,士卒多溃散。关破不降,南面再拜而殉国。他的异父同母的哥哥陈宜中(陈萍的伯父),字與權,景定四年(1263),爲浙西提刑。宋度宗时(1265—1274)为相,宋亡后逃亡到了暹罗(今泰国、柬埔寨一带),直至终老。

    生在杨家、长在杨家的陈萍十岁时,与母亲杨氏,兄陈芹一起被元军俘虏到元大都。宋亡,元世祖为了统治的需要,物色汉人名人的子孙。因查找宜中子孙无果,闻知陈萍是宜中之侄,厚遇优待,对其重点培养教育。陈萍刻意于学,兼通梵教,骑射亦精。之后,被皇帝赐名辇真伽刺思,入侍东宫。成宗时,吐蕃强盛,边人告警。朝廷命萍任吐蕃宣慰使,领兵讨伐。由是,陈萍显示了优秀的军事才能,以其突出的功绩脱颖而出,官拜大司徒,进阶银青荣禄大夫。他是有元一代汉人中最高的官员。泰定二年(1325)六月十八日,薨于京师阜财坊寓舍。至正十一年(1351),二十九岁的儿子陈达扶柩回家,葬在甘棠乡施家青山垅(今赤溪街道插口村)。

    陈萍兄芹,任通政司使赠中顺大夫通签政事;陈萍子陈达,侍讲学士,侄穆卿(陈芹之子,赐名爱穆哥),任副留守。陈达子仲闻,应天训导、侍讲学士。他们都是有成就之人,仕途显达,享有才名。

    陈萍自宣慰司使升至宣政、延庆、会福三院使、司徒(正一品)。

    他的一生,充滿着难以想像的传奇,充滿着难以遏制的惊异。自他的父亲自中,直到他的孙子,陈萍的家族浓缩着历史的烟云,演绎了一段长达百年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到了清后期,这里又出了一个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文人和政治人物的角色——唐壬森。他的官位虽然没有其先祖唐龙、唐汝楫高,但在民间的口碑极好,号称“颓世铮臣”。他与先祖唐龙年代不同,身世不同,却在桃花坞一样留下了值得后人推崇和效仿的精气神。

    唐壬森(1805-1891),字学庭,号根石,十五岁入邑庠,18岁即中秀才,34岁中了举人。于是定居在北京,集中精力攻读诗文。道光二十七年(1847),以二甲45名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吉士,擢国史馆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旋授太常寺少卿,转大理寺少卿,升太仆寺卿,通政司参议,宗人府府丞等,累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唐壬森为官经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此时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没落时期,清廷上下都在明哲保身,而他却无私无畏,勇于担当,严惩官场腐败,肃清科场舞弊。光绪三年(1877)年卸甲归田。

    致仕回家的唐壬森热心家乡的事业,以挖掘和整理收集乡邦文献为己任,主纂了《光绪兰溪县志》,还著有《弗学斋诗文集》等。光绪十七年(1891)去世,享年87岁。与他同时中进士的李鸿章为他作了长篇《副宪唐根石先生家传》,评价他“平日恂恂儒雅,弹劾权贵,法纪凛然;通沦抚局,中外震慑;风鸣朝阳,浅人不测。”

    ......

    我走在桃花坞中,走在这条从魏晋南北朝,从唐宋元明清走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巷,双眼在不断的搜索,希望在这里看到盛开的桃花,但这条拥挤着高高低低住户的二百多米的小巷,已经没有昔日满坞桃花的景象,只有在一片凌乱的菜地里,看到一株正在怒放的菜花。那发出耀眼金黄的菜花,在雨天里,正在展示着她艳丽的身姿,诠释着桃花坞千年的风流。

                                               (作者:何寿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