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铅”与“活铅”两种钓法均属于技法的应变之术。如何运用就跟浮漂的调钓一样,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并不是绝对的金科玉律。
飞铅的另一个说法是“打行程”。“飞铅”又称之为提铅,即在不改换钓组的条件下仅仅把铅坠整体上移一定距离的钓法,铅坠上移的目的是为缩短铅坠与浮漂的距离,可以理解为“缩短”了主线的长度,同时也就加大了钓饵与铅坠之间的距离,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加长”了子线的长度。“缩短”主线是为了减小铅坠下摆的摆幅,摆幅减小浮漂翻身站立的速度就相应加快,而“加长”子线就是增加了钓饵的摆幅,减缓钓饵下摆的速度,因此飞铅钓法的突出特点就是浮漂的翻身速度得到加快,浮漂翻身站立后的停顿时间加长,钓饵的下落速度减缓,由此不难得出浮漂翻身速度的加快,便于我们更早观测鱼讯的产生。钓饵下落速度的减缓是有利于增强动态诱鱼的效果,使钓饵的下落更接近于自由落体,能够很好的消除鱼类的警觉性。钩饵下落速度的减慢最突出的作用是便于大泳层的搜鱼,也就是说在未知鱼层或鱼儿发生变层的时候,采用飞铅可以很快的找到鱼群所在的位置。这也就是飞铅的应对之技。
然而,飞铅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浮漂翻身站立后的停顿时间加长后,在此停顿时间内的鱼类索饵讯息就很难及时的反应出来。但是在某些特殊的鱼情、鱼种的情况下,此停顿却是很好的钓点。比如浮钓中遇到乱口时,主抓浮漂停顿过程中的异变,确是过滤虚口、抓实口的有效时机。还比如浮钓鲢鳙,根据鲢鳙的吸食特点,有意的“延长”浮漂的站立时间,可以很好的增加鲢鳙的索食时间,浮漂的漂移与颤抖就是提竿的有利时机。另外,子线的增长,也会减弱鱼类索饵讯息的传导,很容易出现丢口现象。因此飞铅钓法的运用依赖于钓友们的实践经验。何时采用或为何采用,是钓手们在采取飞铅钓法之间所必须考虑好的关键问题,否则,往往会事与愿违,造成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在比赛开始阶段,我常使用飞铅来搜鱼、抽窝。当发现有鱼进窝且多次出现截口讯息后,便停止飞铅并加大饵团,让钓饵以更快的速度进窝擒鱼;鱼口慢时再以飞铅聚、诱之。充分发挥其诱、钓互辅的功用。飞与不飞,变化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在鱼层发生变化后,用小饵配合不同长度的飞铅,也是兼找鱼层的首选方法。
飞铅钓法与浮漂、饵重、提铅的长度、鱼种、鱼情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铅坠上移。有时同是采用飞铅但效果却相去甚远。原因就在于钓手本身对“飞铅”的运用是否合理得当,是否针对适时的鱼情。也就是说钓手的经验是运用“飞铅”钓法的制约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