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用户名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快捷导航
兰溪在线
Portal
兰溪家园
BBS
杂谈
热点
兰江
民生
答疑
市场
男婚女嫁
同城
文娱
生活
招聘求职
房屋租售
教育
旅游
饮食
我形我塑
情感随笔
妈咪宝贝
消费
商家展厅
视频
小说
游戏
摄影沙龙
家有爱宠
便民
养生
装修
数码
钓鱼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社区|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溪村
»
兰溪家园
›
兰溪在线--俱乐部联盟
›
户外运动
›
山野医学:失温,一种容易被“救”死的病 ...
社区广播台
返回列表
查看:
855
|
回复:
0
山野医学:失温,一种容易被“救”死的病
[复制链接]
钱塘在线
钱塘在线
当前离线
积分
1526
508
主题
508
帖子
1526
积分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15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4 积分
积分
1526
发消息
发表于 2019-4-13 22: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失温,也叫低体温症,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在寒冷气候才会出现,事实上在低于20℃时,失温就开始威胁着者了,根据北美的事故报告,在0至10摄氏度是失温症的高发区间。
在,湿气和风是最大的杀手。在冰点以上,我们容易被环境温度所麻痹,有些人不自觉的就让自己走的大汗淋漓,这时湿掉的内衣增加了身体热量传导速度,是干内衣的5倍之快。除此之外,风寒效应、湿度都会加剧体温的散失,这些资料许多户外知识的文章里都有详细介绍,本文就不再啰嗦。
在本文中,我主要说一下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以及几个致命错误。
在此之前,先列一下失温的各个阶段和表现。
一级,轻度失温:33-37°C
颤抖、心律升高、排尿变多、呼吸频次升高、肌肉不协调、蹒跚、行为异常。
二级,中度失温:29-33°C
恍惚、颤抖减少甚至消失、虚弱、思维麻木、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
三级,严重失温:22-29°C
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对疼痛没有反应)、呼吸频率和心律极低、低血压、可能出现心室纤颤、患者无法自主调节体温。
四级,致命阶段:低于22°C
肌肉僵硬,很少能觉察到心跳或者呼吸、很容易出现心室纤颤然后真正死亡。
关于对失温的判断
对于失温的判断看似很复杂,很多文章中会讲利用走直线法观察,有些还要问算术题。。。其实,对于失温的判断很简单,只要是在寒冷环境中,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的队员,应立即怀疑其已经得失温症,例如许多2级失温患者希望自己在后面慢慢走,他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先走,我慢慢追你们。”这就像是一个刚失恋的人告诉你“我很好”一样,千万别当真。
“我很好,不用管我”
还能动的失温患者,说明在1级或者2级失温,应立即寻找庇护所、避风处、休息、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进食碳水化合物,如有条件最好生一堆火。不要剧烈活动,防止四肢冰冷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
如果已经失去自我行动能力,意味着进入了3级失温状态,那么首先要替换掉湿衣服,将患者用隔热层包裹起来,用布包住热水瓶对患者腋窝、腹股沟、脖子进行回温,然后立即将患者向医院转运,在此期间其他队员应当制作一个简易担架,如果患者呼吸低于6次每分钟,要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给提升至12-13次每分钟,如果出现心博骤停,应立即采取CPR(心肺复苏术)。CPR一定要去专门学习,只看书往往是不够的,不正规的手法容易把人“按死”。
记住,一定要在早期控制失温,永远不要让你的队员独自面对失温,哪怕是1级失温!
关于复温的方法
让一个不懂失温急救的人去救助失温患者,往往会加速患者的死亡进程。让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当晚10点多时,队员们正通过电台进行呼救,突然发现“小明”不再说胡话,并停止呼吸。
队员马上对“小明”做人工呼吸,以及猛搓手心脚心,希望能把“小明”救过来,可是忙了半天依然不见她好转。
到了晚上11点多,“小明”一头栽到了雪地里,呕吐并流鼻血,大家喊她,也没有反应了。
注:为尊重逝者,“小明”为化名
这是发生在10年前的一个悲剧,她的队友及后来的救援者因采取了错误的救治方法,加速了患者的死亡。
根据救援人员的回忆,当时并没有采取隔热保暖措施,而让患者直接躺在雪地上,患者“呼吸停止”的时候应不是真正的呼吸停止,她进入了一种“冬眠状态”,呼吸频率很低,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她后来的反应可以证实这点),这时候她的四肢和外皮血液循环已基本关闭,形成了一个“保温层”,身体大量脱水,身体将温暖的血液集中到一个“内核”之中,保证内脏得以存活,但是其他人对其猛搓手掌心的行为让“保温层”冰冷的血液回流到内脏,造成低血压,并进一步降低了核心体温,可能引发了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或出现复温休克(Rewarming Shock),并可能引起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脏器衰竭,出血。
对患者的脖子两侧、腋窝、腹股沟进行复温
对2级以上失温患者的体外复温,应集中在对核心部位,例如脖子、腋窝、腹股沟。四肢只需要做好被动保暖防止结冰。另外回温时要用布包裹热水瓶,并不只是因为防止烫伤,而是为了防止复温过快,引起低血压和after drop,出现复温休克。
Afterdrop是一种理论现象,有科学家认为在快速体外复温过程中核心体温会进一步下降,控制不好将会导致患者死亡。
对3级以上失温患者进行体外复温,一般认为只能延长生命,并无法治愈。只能送医院进行体内复温,例如通过静注、利用呼吸机加热胸腔。口对口人工呼吸,也有一定的体内复温作用。
较严重的失温患者(2级以上)身体严重脱水,体液和细胞液浓度升高,身体内的生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适应低温环境,如果复温过于猛烈,可能会出现悲剧。例如浸入温水强制复温、把失温患者和健康人放进同一个“密切接触”,都会有一定的风险。
不要给2级或以上失温患者热水喝
同理,也不能给2级以上的失温患者热水喝,这会剧烈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可能会造成复温休克。热水所带来的温度杯水车薪,但造成的副作用却很大。要等患者恢复到1级失温状态再给其含糖的温水。
是一种温和的辅助复温方案,它能有效的提高环境温度,对急救有很大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3-4级失温患者在野外无法复温到正常状态,复温只能拖延死亡,必须立即转到医院救治。
失温患者的包裹和搬运寒冷气候下的远足活动,我都会建议队员携带睡袋,用“治“包裹法,睡袋可以给失温患者提供最后的生存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并没有升温功能,严重的失温患者已丧失产热能力,所以必须辅以复温措施。
“三明治”包裹法
在没有睡袋和睡垫的情况下,可以用太空毯、衣物、座垫、地布、甚至是干草等一切能够用上的隔热物进行包裹,太空毯可以减少蒸发散热和辐射散热这两种热传导途径。
如果实在没有可更换的干衣物,在紧急情况下,应将湿衣物尽量拧干,然后用太空毯包在湿衣服外面,阻止蒸发,形成一种类似于湿式服的结构。
在对患者进行包裹和回温的时候,其他人应制作临时担架,并联系救援,如果没有温暖的庇护所,在救援到来之前,就要尽可能的转移到山下,以争取时间,搬运失温患者时要小心,就像搬运骨折患者一样轻抬轻放,避免过大的振动,否则容易造成冷血回流导致室颤
左:木乃伊担架 右:衣服简易担架
关于对失温患者死亡的判断
如果没有看过本文,那么90%可以被救活的人,你可能会认为已经死了。
在3级失温后期,人体会进入一种类似于死亡的状态:瞳孔放大,没有任何痛觉反应;进入4级失温后,四肢开始僵硬,这在常识中,人就是死亡了,但是在低温环境下,低温反而会保护大脑和内脏,让死亡过程变得相当缓慢。
这时你应该通过触摸颈动脉来观察患者是否还有心跳,不应摸手腕,这时手腕因过度冰冷可能已经没有脉搏。要非常细心的观察患者是否有微弱的心跳或者呼吸,假如还有心跳,如一分钟1次,这时只需要给患者做人工呼吸,不能做CPR;如果出现了心博骤停,应马上开始CPR,这是一场与死神对峙的持久战,在CPR的辅助下,你能为失温的队员争取数个小时的存活时间,直到送进医院。
在寒冷中,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队员,因为只有温暖的尸体才意味着真正的死亡。
关于对喝酒暖身的传闻
尽管许多人呼吁喝酒不能“真正暖身”,但直至现在,这个传闻还流传于江湖,看来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传闻,破除实属不易,所以在这里必须啰嗦一下,喝酒暖身=饮鸩止渴,有资料显示 33% 到73%的失温症是由饮酒造成的。
饮酒会经历一个扩张毛细血管的阶段,体表变热,会更快的带走核心体温,所以你会觉得热,甚至会开始脱衣服,是不是有点像严重失温时的“反常脱衣现象”?有人认为恐怖的“反常脱衣”就是因为神经在低温下受损,毛细血管不正常扩张导致的。
假如你没事在家里坐在热炕上边喝酒边吃肉,那么喝酒好像确实可以让人舒服点,因为你的能量源源不断。但在山野里,你可利用能量是有限的,喝酒很容易造成失温。案例:12年的一个冬天,泰山上有个小伙子因喝酒,当晚在里失温死亡。
只有当你喝醉了,血管才会收缩,这是酒精的一个反弹效应,不过在此之前,你会面对很高的失温风险,后期,由于毛细血管的收缩,你会觉得很冷,容易出现冻疮,冻伤。
那喝什么才能有效暖身?蜂蜜水、葡萄糖水等效果最好最快。当身体开始暖和之后,慢慢进食高能量食品,但仍以高糖分或碳水化合物为主,例如士力架、能量棒。但注意,2级或以上的失温患者很难吸收这些能量物质来自我复温。
有许多小伙伴一定有“冻尿了”的经历,前面说了,人在失温时,会大量脱水,在3级以上的失温,人体能脱水高达5.5升,这比人体血液的总量还要多, 所以在意识恢复正常后(1级失温状态),应适量补充辅以电解质的水分。
对于失温的预防,老生常谈多穿衣服并不能有效预防失温,很多时候慢性失温是因为透支能量所致,在山野徒步时,要调整好自己的步伐,避免出汗;穿防风透气的服装,不要穿劣质;携带足够的食物,随时进食高热量碳水化合物;多喝水,防止脱水;不要喝酒;保持手脚干燥可以防止冻伤,对于汗脚可以考虑用抑汗剂。
依情况实施不同的救治方案上面所讲的都是慢性失温,即体温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下降过程,通常需要2小时以上才开始出现失温症状。
还有一种急性失温,多见于落水或浸水,这时患者体温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
水温、时间、和失温严重程度的关系
以10摄氏度水温来说,落水时间在20分钟以下,这时可以通过剧烈活动来提高产热,也可以换上干衣服坐在火堆前慢慢自我复温,最好是将身体的躯干部分浸到不超过43℃的热水中快速复温。因为这时身体核心温度还处于一个正常范围。
但落水时间超过20分钟,患者的核心体温可能已经无法支撑整个身体的恢复,简单的包裹而没有外部复温措施可能不能阻止体温进一步降低,进行剧烈活动可能会导致失温加剧。这时候一堆柔和、温暖的篝火显得无比重要。
小羽本人经历过一次急性失温,在中因为下肢在冷水中浸泡时间过久,可能因为下肢血管收缩而没有产生全身冷感,上岸后走了几步瞬间感觉全身冰冷异常,寒颤难忍,大概是下肢冷血瞬间回流所致,这时思维开始迟钝,并失去了一些逻辑思考能力,在队友的提醒下意识到自己开始失温,脱掉湿裤子,生了一堆火,吃了半包饼干,而后慢慢好转,我是幸运的。
如果浸水时间超过2小时,要按照严重的慢性失温治疗,应小心而谨慎。
总结
综上来看,对于2级或以上失温的救治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极端谨慎,而且不一定有效。但1级失温是很容易控制的,所以在户外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1级失温症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户外医学第六版, by Paul S. Auerbach,MD
野外医学第六版, by Willam W. Forgey, MD
RNLI:皇家救生艇协会, Bethany Hope
原创文章,如果觉得有用,请帮助扩散
如有问题,欢迎留言讨论,,欢迎关注公众号山野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 2001-2013
兰溪在线
(http://www.lanxi.online)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风格购买及设计联系:13199855600 QQ:119331234 Designed By
优源码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
源码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